104名志愿者、13名医护人员、50余小时采样服务时间、8.2万份样本送检阴性……截至4月,学校顺利完成多轮全员核酸筛查及抽检工作,为全校师生构建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防护服穿得好才能过我这关。”
每一场核酸检测,来自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肖捷都会早早到达现场,对即将上岗的学生志愿者进行个人防护培训。
“先用消毒液清洁双手,戴好口罩后要压一压鼻梁处,防护面罩要戴在额头上面,一定要把防护服的拉链拉好,手套要套在防护服的袖口外。”肖捷向学生志愿者详细讲解着穿戴防护服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虽然在学校我们相对安全,但风险还是有的,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肖捷(右)在检测现场分发志愿者红袖套 张子玲/摄
“防护服穿得好才能过我这关,否则不能上岗。”正式工作前,肖捷会再次检查学生志愿者口罩戴得密闭性是否符合标准、防护服穿得是否到位。
“负责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采样的志愿者,你们最靠近摘下口罩的老师和同学,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肖捷在检测现场不断提醒学生志愿者注意自身安全,要将使用过的防护物品包装放进特殊的黄色垃圾袋统一处理。同时,他穿梭在每个采样通道,询问消毒液和采样拭子的消耗情况,及时为他们补充好各类用品。
“没想到我也能成为‘大白’!”
核酸检测现场短暂的轮换休息时间,学生党员志愿者陈怡脱下已经被汗水浸湿的防护服,和身旁的朋友感慨道:“不亲身参与到核酸检测工作中我也许永远体会不到这种辛苦。”
作为医护人员身边的助理,陈怡要帮助采样医生提前打开拭子棉签的包装,完成一次采样后就要对医生的手部及周围环境进行一次酒精喷洒消毒,闷热的环境加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工作不到一会,她全身就会大汗淋漓。陈怡说,为了节省医用防护服,志愿者们都尽量少喝水、少去卫生间。

陈怡(右)帮助医护人员穿防护服 陈芊桦/摄
一场核酸采样往往要持续数个小时,重复的动作、紧张的时间让陈怡感到十分疲惫,工作休息间隙,她会和医护人员说说话缓解疲劳。“之前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医生还会有点害怕,没想到有一天我也穿上了防护服成了‘大白’。”陈怡说,“闷在这里时间长了我都觉得喘不过气,好佩服你们一整天都进行核酸采样的医护人员,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都离我远一点,我有可能会成为次密接者。”
疫情发生以来,学校专门安排学生宿舍十号楼用以集中隔离健康码出现“黄码”的疑似密接学生。每天下午,学生志愿者万家俊都会跟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谢医生到隔离点,为隔离学生进行上门核酸采样。“谢医生不让我跟着她进隔离房间,她采样完脱掉了防护服才敢靠近我。”万家骏每次都要接触数十位被隔离的学生,提醒他们戴好口罩打开房门,扫描他们的健康码查验信息,然后退到门外等待谢医生采样。

万家俊上门核酸采样 陈芊桦/摄
住在学校的王大爷由于健康码变成“黄码”,自己又腿脚不便,只能申请上门采样。得知此消息的万家骏提前从后勤部门要到了王大爷的联系方式,与王大爷约定好上门采样时间。“我在出发前特地给自己带上了两层口罩。”面对曾到过风险区域的王大爷,万家俊还是有几分担心,但仍然耐心帮王大爷打开健康码,确认信息。回到寝室,万家俊都会用酒精对自己进行全身消毒,一边喷着酒精一边和室友们讲述上门核酸采样的过程,并让大家离自己远一点,保持安全距离。
“请党放心,我们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热!”
退役复学学生欧阳杨和“战友”们在疫情期间挺身而出,组建成为“退役军人抗疫先锋队”,在“请战书”上郑重签了自己的姓名并按上了红手印, 要求到疫情防控一线参加“战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核查校内职工及其家属、商户核酸检测情况,维护核酸检测点工作秩序,搬运防疫物资……欧阳杨和“战友们”身着迷彩装,佩戴志愿者袖标,奔波于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欧阳杨和“战友”们领取工作任务 马海彬/摄
“我看到大家的衣服都湿了,雨伞根本没有起到作用,但没有一个队员提出需要休息。”即使核酸检测现场突降大雨,寒风凌冽,地上到处是积水,欧阳杨也只是用塑料袋简单包裹起已经湿透的鞋子,又继续投入到搬运防疫物资的工作中去。
“学校的安全,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配合,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疫情很快会退散的。”对于欧阳杨来说,她坚信“守护好学校,就是守护好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