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全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无论身处中国的西部,中部还是东部,无论是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在他身上播种下的“依靠人民,亲近人民”的优秀品质从未动摇。
一.近平不怕远征“难”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是陕甘宁一带的老革命家。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习仲勋同志受命担任国家副主席等要职。然而在文革开始后,习老及其妻子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习近平和兄弟姐妹们也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一个美满的家庭就这样被拆毁了。
为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才刚刚十五六岁的近平踏上了去陕北农村的“知青专列”。所有踏上“知青列车”的青年都受到离别伤情的感染,掉下泪来。近平的姐姐桥桥到车站送行,对着即将远行的弟弟百感交集,眼中泛起了泪花。而近平却安慰道:“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都不知道了,我走了不是好事吗?你们哭什么呢?”
二.万水千山“只”等闲
基于“陕北很苦,延安更苦,梁家河最苦”的生态现状,习近平在这里要面对每个知青都会碰到的“五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生活关。
近平他们刚到陕北住的是窑洞,坑席上,衣服里常常会有跳蚤出没,知青们身上出现了许多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挠破肿包流出的的血和脓混在一起,看上去很吓人。后来近平他们十分注意窑洞卫生,减少牲畜出没,再加上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才渡过了跳蚤关。
饮食上则是以粗粮为主,因为既没有蔬菜也没有油,肉食更是只有在春节的餐桌上才有出现的可能。近平他们平时只能吃得到玉米团,高粱米团子,米粥,再困难一点的时候,甚至饿得爬不下坑。当大队书记问近平他们为什么躺在坑上不下田劳作的时候,近平他们答,所有柴禾全都烧完了饭也没煮熟,因此饿得连下炕的力气也没了。
“劳动关”也很难过,是因为近平他们这些知青还只是学生,很难适应作为农民的劳动强度。加之延川的提水工具并不是竹扁担而是木扁担,这种木扁担常常会磨破皮,在担水担麦子的时候为了减少损失,常常几公里的山路根本不能停下休息,只能靠换肩来舒缓。炎炎夏日在田间劳作的时候,近平他们身上还常被晒红晒伤以至于蜕皮,这种难言的疼痛常常会让他们忍不住在夜间呻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而精神上的磨难远超体力和生活上的磨难。在“文革”期间双亲被迫害,自己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其间种种困苦磨难都不是旁人能够想象的到的,更遑论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依旧坚持着积极向上的信念信仰。
但习近平却在这“五大关”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他渐渐理解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的现状,渐渐体会到“要依靠老乡,要与老乡好好相处,要尽心尽力为父老乡亲做事”这短短几句话中的真谛。这艰苦的五关,使习近平的思想完成了由小我到群众利益忧虑的转变,更锻炼了他生存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
在梁家河待了四五年,其他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了。渐渐地,近平不再拿自己当知青看待,他觉得自己已经是梁家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他和村里人相处得非常好,感情非常融洽,大家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拉话唠家常。而赵家河整队工作更让他一展才华。在赵家河,他不仅负责文件宣传、大队领导班子的整顿和生产队干部的配备等行政工作,还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他开会时讲与百姓有关的贴身事,不讲空话、套话,大家都积极参与讨论。习近平还三次与随娃谈话说服他担任生产队长,又在赵家河修建男女分开的厕所,带领群众修土坝,搞知青林…他处理了赵家河的大事小事,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他的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处事公道,工作扎实等优秀品质更让村民对他信任有加。他成功摘掉了“黑帮子弟”的帽子,成为“可教育好的子女”,成功入团入党,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暖季。
四.五岭逶迤腾“细”浪
习近平上任后为了解决梁家河烧饭缺菜,夜晚缺电的情况专门到四川绵阳去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成功为梁家河点燃了第一盏沼气灯。让村民做饭、照明都可以用沼气,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施肥,一举多得。
近平还通过优化物流,整合资源的手段在村里办起了铁业社和缝纫社,铁匠打铁、妇女缝制衣服都可以挣工分,解决了村里的农具需求问题,方便了群众
近平还给村里办了一个代销店,这个代销店基本备齐了社员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免去了村里人来回奔波去文安驿供销社的路程,节省了劳动时间。
近平通过修建淤地坝为梁家河增加了几百亩可灌溉的土地,大大提高了梁家河的粮食产量。坝顶的土地也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最平的,也是最便于灌溉的土地。
五.更“喜”延川千里雪
一九七五年,延川县分到了一个清华大学的名额,延川县会议推荐近平去上学深造。近平走的那天,没有任何人组织,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聚到了近平的窑洞门口为他送行,村里的父老乡亲从梁家河一直送到延川县,最后还有十几个社员一直把近平从延川县送到了延安。而近平始终一遍遍嘱咐的是村里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干,怎么安排,他一遍遍强调,要大搞农田基建,以后平地多了,收入大,山洪问题,口粮问题都能解决,温饱问题能解决……各个方面他都讲得很细致,好像哪里都有他不放心的地方。面对皑皑白雪铺满陕北的大地,他不禁热泪盈眶。他说:“我的人虽然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七年的知青岁月让习近平懂得:如果不真切了解基本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了解实际情况。正是本着“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的思想,习主席才能提出“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的方针。
二零一六年,习主席回到久别四十多年的梁家河村,他把有限的时间放在了关心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上,久藏心底絮絮叨叨的叙旧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下,这是一种真正由小我私情到群众利益忧虑的升华。离开梁家河已经几十年了,可他,还是找得到房东刘金莲的家,当年住的窑洞,这一切,他都恋恋不忘。正如他最喜欢的那句诗“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文革不再来,知青这个独特的人群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可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却不能丢弃了知青们能吃苦、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他们当初从城市来到农村,不是来体验生活,而是努力把自己当做农民中地地道道的一份子,踏踏实实的为脱贫而奋斗。如今,我们许多大学生从农村来到城市,不是追求奢侈安逸,摆脱农村的落后贫穷,而是本着求学的目标而来,而是为了挑起那个七千多万的脱贫担子。知青下乡是苦难,这种苦难不会再有,可是苦难并不等于磨难,青年踏入社会的过程必将伴随着种种磨难,这时候,我们要竖起坚定的信念,在磨难中完成精神上的深化。习主席在五四讲话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青年应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奋力进取,挑起祖国建设的大梁。
市场营销二班马星星

请关注“学工在线”公众号,了解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