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7月11日至13日,我校人文与艺术学院“新媒体理论与实务”暑期课程班开班授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湖南大学、长沙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业界主流媒体高管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社交媒体时代公共意见表达、国际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新媒体的转型发展等专题为师生们作了四场讲座,每场讲座吸引师生100余人到场聆听。
李滨:做社交媒体时代公共意见表达的理性参与者
11日下午,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滨教授为“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班作“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共意见表达”专题讲座。

李滨讲学现场 傅思颖/摄
李滨分析了社交媒体时代公共意见表达的变化及其基本格局,倡导大家理性参与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共意见表达。他指出,在传统媒体时代,机构媒体垄断了公共意见的生产,公共意见表达具有组织化、体制化、专业化、精英化、传播的单向性等特点。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公共意见表达趋于平民化、圈层化与交互化。如此便形成了当前公共意见表达的基本格局,社交媒体的公共意见表达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具活动和影响力的舆论现象,话语权的赋权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形成了新媒介话语秩序,多元主体、圈层传播加剧了不同群体的意见撕裂。他强调,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共意见表达中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尤为重要。于公众而言,应提升道德修养、逻辑能力和媒介素养,保持理性发声;于新闻学子而言,应该以现有意见领袖群体观照自身,积蓄潜能。
黄柏青:身体力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1日晚,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院长黄柏青为“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班作了题为“国际精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座。

黄柏青讲学现场 傅思颖/摄
黄柏青阐述了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党和政府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高度重视。他还结合他担任利比亚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时的工作经历,用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向大家讲述了他如何向非洲精准传播中国文化。他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充分挖掘故事价值,创新叙事方式;二是细分受众群体,增强传播能力;三是搭建多元化平台,畅通传播渠道;四是发挥智库优势,助力国际传播。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海外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工作,在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黄楚新: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1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为“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班作“我国媒体融合发现现状、问题及趋势”专题讲座。

黄楚新讲学现场 林铁/摄
黄楚新结合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概况与趋势,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解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他指出,智能化、视频化、盈利化已成为当前主流媒体转型的主要趋势,我国媒体依托政策引领、行业革新、技术发展、跨界协同,正打造出媒体融合的良性生态圈。其主要表现在通过政策引领持续强化,融媒体建设持续走稳落实;“新闻+”模式成为行业共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赋能平台建设,数字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跨界跨域多方协同,联动全域资源共享共创;直播嵌入百姓生活场景,全方位助力振兴发展。但是,我国媒体融合仍然面临合而未融、人才动力不足、区域差异显著、统筹协同局限等问题,应当继续紧抓政策机遇,聚焦数字治理,打造县域智慧服务平台,创新用人机制,推动人才队伍转型升级,完善协同机制,提升平台资源集聚效应,推动跨界共融。
何旭:新媒体是继续安放理想之翼的空间站
13日下午,长沙市社科专家库新闻传播工作室领衔专家、资深媒体人何旭为“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班作“新媒体,继续安放理想之翼的空间站”专题讲座。

何旭讲学现场 李成家/摄
何旭阐释了新媒体的概念、范围、载体与定位,分析了新媒体的运维方式和人才结构、内容选题、策划与发展趋势,指出新媒体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可能的突围之路。他认为,新媒体的特点在于以互联网屏端展示资讯,其范围广,载体丰富,因此在发展中必须精准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头部平台。在运营上,要借力政府部分,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扩大传播效果。如今,新媒体可视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在内容选题和策划上,要打破疆域和“外星人”说话,要找准听众并与之形成互动。当然,新媒体发展也面临生存和理想、苟活和转型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对此,各媒体要结合政策,在技术应用、内容生产、队伍建设等方面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推动新媒体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