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新工科及数字化下《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创新实践

供稿人:颜红艳 黄智芳 李设娇   责任编辑:何妍   2025-04-04   点击次数:

本网讯在新工科及数字化浪潮中,工程造价领域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革。为契合新型城镇化与建筑工业化发展,我校工程管理学院《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团队直面挑战,精准剖析传统教学痛点,探索出一条以“价值引领+数智赋能+产教融合”联合驱动的创新教学之路。

精准剖析传统教学痛点

团队经深入学情分析、企业需求调研及毕业生追踪后发现,传统《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存在三大症结。其一,新工科理念下思政元素融入不充分;其二,课程教学与数智人才需求有差距;其三,教学效果理论联系实践有限,产教“脱节”。

针对这些症结,学校工程管理学院《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团队以BIM技术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基于“价值引领+数智赋能+产教融合”联合驱动的《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

五维创新重构教学范式

一是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秉持“立德树人、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的课程思政理念,紧扣政治、文化及造价岗位素质要求,构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模式。以OBE(成果导向)理念为指引,按“模块化”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巧妙嵌入专业知识,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学同频共振,达到课程学习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目标。

二是“岗赛课证”体系构建。搭建“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模块拆分、思政浸润、项目融入、成果输出”逻辑链条,以企业真实项目典型任务为载体,对接学院“1+X造价员、BIMer工程师”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融合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等赛项规程,以成果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优化关键知识点、知识单元和知识模块,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证书紧密衔接。

三是进阶式工程化教学模式打造。以需求侧为导向,将企业用人者的经验作为重要资料纳入教学创新改革范畴,构建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进阶式工程化教学模式。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典型任务驱动,让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线上线下教学交错进行,创造与造价工程师岗位工作环境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四是多元教学方法融合运用。融合BIM三维模型展示法与实地教学方法。BIM三维模型展示打破二维图样局限,助力学生高维理解造价项目,培育其大局观与工匠精神;实地教学组织学生深入工程项目部,实地观察、亲手丈量、分组计算、评比选优,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对接。。

五是“多元化、过程性”考核体系搭建。从理论知识、技能掌握、课程参与、小组任务、情感内化、能力形成六个维度全方位评价学生。课程评价强化过程考核,既兼顾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运用,又融入素质考核,高度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表现以及项目团队任务完成度。

改革成效显著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创造能力提升,近5年,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发表14篇高质量论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篇,二类期刊论文4篇,三类期刊论文4篇;项目实操成绩突出,近3年在全国大学生BIM毕业设计大赛等A类赛事中共斩获各类国家级奖项24项,获奖学生近112人次;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团队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24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9项。

课程质量稳步提升。教学团队承担的《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实训课程》课程入选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团队主持人主持的《工程力学》课程入选省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团队同时入选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教学团队立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获省级教学竞赛2项;近5年,教学团队共获校级A类课程8人次。

示范推广显成效。教学团队成员作为副主编编写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材被省内6所高校采用;教学团队立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并被高频率引用;教学成果获校级一等奖2次,被中央财经大学、南昌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城市学院等高校采纳吸收。

展望未来,《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团队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协同育人,为智能建造与运维领域输送更多急需的工程造价管理创新人才,推动行业发展与教育革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