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3月22日,2025年度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动态、中国式现代化等核心议题,共探学科发展新路径,推动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联合主办。我校党委书记易棉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龚云分别致辞,副校长潘爱民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易棉阳致辞
易棉阳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与未来发展规划。他表示,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龚云致辞
龚云指出,学者应秉持经世致用理念,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他强调,研究工作既要强化理论思维深度,更要突出问题导向意识,建立从实践需求出发到理论创新升华再回归应用实践的研究模式。

潘爱民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会议创新设置“双阶主题演讲+三轨平行论坛”模式,兼顾学术引领与多元交流。在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来自湖北省社科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史研究室、中国政法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8位中国现代经济史领域的权威学者,一方面对年度前沿研究成果展开系统论述,另一方面以史鉴今,深度解构了建国初期城市服务部的制度设计逻辑、中国经济不平等演变的千年轨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粮食价格政策的调控效能等经典命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演讲内容紧密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经济史学研究注入了理论创新的强劲动力。



平行论坛
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动态”“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议题”等分议题,从“中国特色财政基础理论体系”“七十年富农研究”“中国农业结构变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多视角碰撞交融。此次研讨在学理层面深化了对经济转型关键节点的规律性认知,在方法论上积极探寻史料挖掘与理论创新的融合路径,在实践维度有力促进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升级需求的精准对接,为经济史研究的范式创新提供了新动能。

与会人员合影
该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多届,此前多由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知名高校承办。作为首次承办全国性经济史学术盛会的地方院校,我校以扎实的学科积淀成功搭建起贯通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枢纽,既彰显了现代经济史研究的独特地标价值,更以创新性平台推动历史智慧与当代发展深度对话,为学科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贡献了基层探索范本。